5月4日,“高端啤酒第一股”百威亚太(01876.HK)发布2023年前三个月业绩报告。
(资料图)
一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17.02亿美元,同比增长12.9%;销量达220.75万吨,增加9.1%。
但是受大麦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,销售成本增加14.8%,增速超过营收。由于原材料对冲机制的滞后效应,3.5%的每升收入增速未能完全抵消5.2%的每升成本增长。
这也导致毛利率减少81个基点,为50.2%;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2.97亿美元,同比下滑1.7%。每股基本盈利由2022年同期的2.28美分下降至2.25美分。
期内,韩国及印度持续增长,带动亚太地区东部和西部销量增长10%和9%。不过,从EBITDA来看,中国业务为最大贡献者,增速达12.6%,高于整体10.4%。
2月以来,中国业务回归复苏,在夏季旺季前渠道补货的支持下,啤酒销量明显增长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-3月啤酒产量为852.7万千升,同比增长4.5%,对比2019年同期增长2.7%。
百威亚太表示,中国销量、收入和EBITDA均增长至超越疫情前水平。一季度,公司中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.9%,销量增长7.4%。
而另一方面的事实时,尽管处于增长,不管是收入还是盈利,百威亚太的增速表现低于国内主要同业。一季度,同在大湾区的珠江啤酒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8.75%和22.15%的增长;在盈利方面,燕京啤酒、青岛啤酒和重庆啤酒实现7373.28%、28.86%和13.63%的增速。
拥有百威、时代、科罗娜等品牌,百威亚太一度独占高端时代,但其垄断地位正被打破。2014年以来,国内啤酒销量持续下滑,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,本土品牌陆续发力高端。在这过程中,百威亚太面临市场被分食的境况,屡屡遭遇失速。
长期高端化已经成为啤酒行业的必然趋势。华润雪花旗下的SuperX、马尔斯绿,青岛啤酒旗下的奥古特,嘉士伯推出的特醇,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2022年以来,燕京啤酒更是打造了燕京V10白啤、高端拉格S12皮尔森等品类,并在今年推出首款玻尿酸啤酒——狮王玻光酿玫瑰葡萄精酿。
与此同时,Euromonitor数据显示,百威中国高端市占率从2015年的49.1%下滑到2020年的41.9%。
更重要的是,百威依靠品牌和高端啤酒分销渠道建立起的护城河,并没有隔壁的茅台那么稳固。《2019中国酒类消费行为白皮书》显示,影响消费者购买啤酒的主要因素中,口味是最主要的因素,其次是品牌、麦芽浓度等。
面对进取的对手,百威亚太表现得有点温吞,仍以缩减开销为策略。一季度,公司销售、一般及行政开支下降5.5%。
毕竟对于背负着“替母还债”重任的百威亚太来说,砸重金营销有些勉为其难。2019年百威亚太在上市路演时就表示, IPO所得款项用途将全部即时用于偿还百威英博附属公司的贷款。
母公司的利润诉求导致百威费用投放受限,且近几年来频频涨价。但恰逢三年疫情,对非必需品的啤酒涨价,反而导致销量下滑。上市三年有余,百威在国内的增速表现却愈发力不从心。根据2022年业绩交流会反馈,当前高端系列百威品牌在中国覆盖率约1/3。
率先触及吨价拐点的百威亚太瞄准了超高端品类,继去年推出超高端啤酒“传奇虎年”限量版后,又在今年推出“飞兔腾跃”,两款啤酒售价高达1588元,被调侃为“啤酒刺客”。
而在超高端啤酒方面,青岛啤酒和华润啤酒也“步步紧逼”,前者发布过标价高达1399元的“一世传奇”,后者也推出零售价高达999元的“醴”。
不过,这几款售价堪比白酒的超高端啤酒在电商平台上销量并不算高,也存在着营销大于销量的情况。目前百威亚太超高端组合在国内的覆盖率仅在10%左右。
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,即饮渠道恢复,2023年或许将成为啤酒大年。
这一年同时也是各大啤酒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。今年是华润啤酒董事长兼总经理侯孝海“3+3+3”计划中高端化的“最后一战”,也是青岛啤酒成立120周年、重庆啤酒“扬帆27”战略的开局之年,以及燕京啤酒新管理团队上任的第一个完整财务年度。
顶着渠道利润空间压缩、推力下滑的压力,百威亚太能否守住城池,还需要时间验证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