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短暂的 2 月匆匆而过,其中讨论度最高的,莫过于由 OpenAI 开发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ChatGPT,关于“人类要被人工智能取代”的论调又开始此起彼伏,而其中充斥着不同领域人们的好奇心、野心与焦虑。
书籍,没能幸免于此。目前已有超 200 本 ChatGPT 署名创作的新书在全球最大书籍销售平台亚马逊上架。一本书从构思到出版几小时即可完成,甚至还有书籍被读者评价“角色难忘”。
然而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,至少目前细读 ChatGPT 所谓的创作,我们依旧笃信博尔赫斯对于书籍的评价:“在所有人类的发明中, 最令人惊叹的,无疑是书。其他发明只是人类躯体的拓展罢了……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拓展。”
于是我们再来看 2 月的新书书单,其题材丰富、话题鲜明,更值得关注与阅读——
有非虚构著作《我的朋友来自1918》与《盐镇》,均以人物的生活遭遇折射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社会变迁;在美国作家詹姆斯·鲍德温的《村子里的陌生人》中,同样将创作的主题凝聚于“人群中的他者与弱者”。
有堪称法国版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的回忆录《同意》,从受害者角度讲述了青春期女孩在遭受年长的文字工作者诱惑、侵害后留下一生心理阴影的故事;还有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日本导演之一滨口龙介的首部作品集,以及探寻真实武林渊源的武侠小品《屠龙简史》……
️欢迎在评论区推荐你新近读到的好书。
《我的朋友来自1918》
作者:谢翠屏
出版社:广东旅游出版社
出品方:后浪
出版年:2022-10
《盐镇》
作者:易小荷
出版社:新星出版社
出品方:新经典·琥珀
出版年:2023-2
我在《我的朋友来自1918》与《盐镇》之间犹豫了好一会,最后还是选择了前一本。两部作品有很强的相似性:都是非虚构作品,都称得上人物特稿,都以人物的生活遭遇折射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社会变迁。
《我的朋友来自1918》的作者谢翠屏曾在麻风病村当志愿者多年,与麻风病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,她知道麻风病人特殊的人生际遇,于是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文章,或许她一开始并没有想发表。而《盐镇》的作者易小荷是专业的媒体人,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,她到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,对生活在那儿的女性的境遇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,本身就是带着写作目的,《盐镇》最终呈现出极强的商业媒体属性和功利性也就不足为奇。
谢翠屏更像杨本芬那样的业余写作者,写作于她是爱好,也是生活需要,因此她可以不带功利心地将熟悉的人物描摹出来。作为没有写作经验的“90后”,谢翠屏的文字中颇有“故园风雨后”(笔名,另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散文作家)老到的笔法和潇洒的文风。当然,我想更重要的是,《我的朋友来自1918》为一群被社会遗弃(及自我遗弃)的麻风病人留下了带有时代印痕的记录,极其珍贵。(推荐人:把噗)
《村子里的陌生人》
作者:[美]詹姆斯·鲍德温
译者:李小均
出版社:南京大学出版社
出品方:雅众文化
出版年:2023-2
美国作家鲍德温,在20世纪美国民权运动的背景下还有另一重身份:社会活动家。这关乎他的族裔:黑人。在当时由白人绝对主导的西方世界公开发言,意味着与更大的力量抗衡,也是一种自我斗争,或许是这种撕扯,让他在生平自述中直接自嘲为“杂种”。
鲍德温的写作母题之一是父子关系,书中一节分享了他父亲的故事。这也是理解他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念的枢纽。尽管字里行间透着印象模糊、情感的疏离,但珍贵的也正在于他对这些毫不掩饰。回忆里的一件事是父亲与儿时自己的不同。孩子很容易亲近帮助过自己的白人,父亲却从未真正信任过对方。长大后,他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不得不是当时的父亲。他还写父亲去世前自己不去探病不是因为“恨”他,“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恨,是因为他们意识到,没有恨,就只剩下痛。”
这些温情或沉痛的自我陈述,不同于他那些铿锵的、直指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,“回应”了一个现实的问题——我们好像一直在谈论黑人,但内心和他们很“隔”,反复强调、加深了解更像是为了关心社会问题,所谓远方的苦难。鲍德温直指,这种心态就像是“身外之物,与己无关”,但“底层”只是被社会造就出来的概念,是对“人”本身的一种强行分类。我们对所谓美国黑人的真实感受,更应该牵涉到我们对一切事物、对每一个人、对我们自己的感受。
因而“村子里的陌生人”这个词,也就无关于近处还是远方“苦难”,而是“他人”和自己的关系,关于我们能否真的在一个个陌生人身上,照见在自己身上发生、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公。而除了泛泛地谈论“底层”,还能做些什么,比如关注作家本身的价值,把他的私人创作放在社会环境和群体标签之外,或许是另一种好的阅读他的方式。(推荐人:渡水崖)
《屠龙简史》
副标题:武林漫游三千年
作者:王永胜
出版社:上海文艺出版社
出版年:2023-1-1
这是一部关于武侠的解惑之书。《三国》、《水浒》、金庸、古龙……年少时每个人都做曾做过的武侠梦,然而武侠小说中的武艺,和真实武林中的不同,前者天马行空,极尽夸张,比如六脉神剑或降龙十八掌;而后者追求实战,如至刚至阳的半步崩拳。不过,若两者发生重叠,如“易筋经”“内家拳”等功夫,其中关隘就值得细细探究。
作者王永胜从他的切身习武经历出发,结合史料记载,理清真实武林与江湖想象之间的区别与勾连,梳理出似真似幻的武林脉络。同时,通过武艺,与自我、与历史对话,从这个有趣的切片中,去“窥探”历史、武学中被人忽略的诸多秘密。
全书共有四个部分,第一部分解释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易筋经、啸、梨花枪、袈裟斩、十步一杀等“绝招”;第二部分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解读武学的传统,比如杜甫的剑舞、年羹尧的“五行八阵图”;第三部分解读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,比如林冲、武松等人的武艺;第四部分则收录了真实武林及武学修炼。
这些基于中国文化的武林渊源探寻,而非落脚虚构的武林纠缠,让传统武术的魅力不止于的武侠小说或是当下的污名与嘲笑。传统武术或许已经没落,但其贯穿整个历史中的朴素道德寄托与侠义情怀的投射,虽然散落在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之中,却也足以构成一个深厚有趣的历史侧面。(推荐人:仿生斯派克)
《月海与游梦人》
作者:[日] 夏目漱石 / [日] 太宰治 等
译者:王子豪
出版社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出品方:一頁folio
出版年:2023-2
《月海与游梦人》是一部日本幻想文学合辑,从明治讲故事到昭和年代,怪谈当中流动的东西是一以贯之的:日式美学(书封几乎可以入选年度最好看?)、物哀气质、传统元素。也像“百鬼夜行图”,有狐妖、青坊主、冥界狱卒、半兽人、河童……
其中三个与鬼怪“打照面”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。前两个的作者都是夏目漱石。第一个让人想起《中国奇谭》里的《鹅鹅鹅》。“我”在梦里背着自己六岁大的盲孩子,想把他丢到森林里。起初我只觉得孩子有点沉,讲话很奇怪,直到走到一棵树下,才想起自己百年前杀死过一个瞎子,这时背上的孩子突然变得像地藏菩萨石像一样重。
第二个故事也有《小妖怪的夏天》里那种“衰”的感觉。男人跟着一位女子走到悬崖边,女子说如果不从这里跳下去,就会被猪舔。男人正犹豫着,猪一头接一头地朝他冲来,好不容易打倒它们,又是上万头猪一起冲过来。他就这样和源源不断的猪群奋战了七天六夜,最终还是被舔了,倒在了悬崖边。怎么都像是对人生的一种隐喻……
第三个故事近乎“小镇青年”的心路历程。“我”不听“不可以一个人出去”“很危险”的劝告,离开了家,一直顺着山坡往下走,路始终不见平坦,也走不出去,就边哭边跑。后来进了一座神社,过往的朋友都躲在那里,自己什么也抓不住。后来遇见一位女子和老头,两人把自己送回家,说:以后也要做个好孩子呀。但回去后,周围人都充满冷漠与讥讽,家人也觉得自己疯了。
不过,幻想文学的魅力或许就是故事介于古今之间,足够抽离现实,有一种诡异的现实折射,又与现实生活的烦恼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。作者讲述的方式总是“做了一个梦”,“不知从哪听来这么一件事”,好像会发生,又好像不会,“鬼故事”不至于阴森恐怖到成为诅咒。所有那些被遗弃、独行、夜黑风高、悲伤、失意……都是幻觉。再往后翻一翻,自然而然地就回到现实了。(推荐人:渡水崖)
《滨口龙介:那些欢乐时光》
作者:[日] 滨口龙介 / [日] 野原位 / [日] 高桥知由
译者:沈念
出版社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出品方:雅众文化
出版年:2023-1
滨口龙介是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日本导演之一,凭借《欢乐时光》《驾驶我的车》享誉国际影坛。在《滨口龙介:那些欢乐时光》中,他袒露内心,将自己的导演秘方全盘展示在读者面前。滨口龙介说他通过表演工作坊找到了调教演员、让他们无惧于摄影机的办法,其一是聆听,其二是潜文本。这两者其实都不算新鲜事,尤其是聆听,在戏剧世界平常得很。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区别于片场的地方在于,他们对着其它演员表演,而非摄影机。电影演员在摄影机凝视目光前露怯之事,在戏剧舞台上是不会发生的。演员相互聆听,相互表演,从而忘记摄影机的存在,这其实是人为创造表演情境。说滨口龙介更像戏剧导演,原因正在于此。
另外,电影的独特魔法是蒙太奇,即通过剪辑将分组拍摄的镜头剪辑到一起,形成连贯的时空,以假乱真。因此,电影可以用摄影机单独拍摄演员,然后将不同演员的表演组接在一起,形成前后连贯的正反打镜头(阿巴斯就是这么造假的),这使得舞台“聆听”式表演很难在电影中得到实现,导致演员对镜头感到胆怯。此外,给人物设计潜文本,不正像给人物写小传,扩展电影无法含括的角色背景?这是电影剧本创作向来就有的步骤。(推荐人:把噗)
《地球尽头的尽头》
作者:[美] 乔纳森·弗兰岑
译者:贾晓光
出版社:南海出版公司
出品方:新经典文化
出版年:2022-11
《地球尽头的尽头》收集了乔纳森·弗兰岑从政治到艺术,从家庭回忆录到环境保护的散文、评论和演讲,和许多这类选集一样,单篇的质量参差不齐。标题文章非常出色,部分是家庭回忆录,部分是南极观鸟巡游,这两个元素都发挥了弗兰岑的优势。在南极遇到帝企鹅,他暗中决心一张照片也不拍。而他用文字便勾勒出了“地球尽头”的生动,他写道:这只企鹅被船上好奇的乘客包围着,“似乎正在召开新闻发布会......则以一种不怒自威的姿态面对记者团。”
弗兰岑对气候问题的“冒犯”,引来很多气候变化专家的谴责,甚至遭到自由派圈子的狂轰滥炸。在散文《黑暗时代的随笔》中,他自问对环境问题真正该关注什么:当孟加拉国的孩子们面临威胁时还在谈论鸟类,难道不是很可恶吗?是的,我的文章的前提,是我们对其他物种也和对人类自己一样拥有道德责任。但万一这个前提是错的呢?这篇随笔是一篇诘问而非一份谴责——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,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?
事实上,散文集中写到鸟的篇章比较多,也都很好。他介绍了刀嘴蜂鸟、山女巫、牙买加蜥鹃、约翰·乌鸦(又名红头美洲鹫)等等,但如果你是非鸟类爱好者,可能有些难以体会到他这种狂热的喜悦,不过弗兰岑的视角总能从文学到影视,再切换到政治或环境问题,带出有趣又深刻的思考。《小说家的十条准则》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,“有趣的动词很少真的很有趣”“在变得无情之前,你要先去爱”。(推荐人:Lithium)
《同意》
作者:[法] 瓦内莎·斯普林格拉
译者:李溪月
出版社:文汇出版社
出品方:新经典文化
出版年:2023-2-8
《同意》犹如法国版的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,同样从受害者角度讲述了青春期女孩在遭受年长的文字工作者诱惑、侵害后留下一生心理阴影的故事。让人震惊的是,作者瓦内莎·斯普林格拉与她笔下的作家G发展出畸形的爱恋,不仅没有受到其他成年人的制止,连她的母亲其实也是默许的。似乎唯有在爱情与艺术至上的法国,人们的道德水位线才能那么低。甚至,G为了让他的恋童癖合理化,还曾召集其他作家、艺术家一同签署与未成年人恋爱合法的文章。换句话也可以说,未成年的瓦内莎·斯普林格拉遭受侵害,事实上受到了整个法国社会“合谋”。伤害者因为知名作家的身份不仅不被指责,还拿这事当作炫耀的文化资本,改头换面后写进了自己的文学作品。当然,书里多是伪装后自我意淫的谎言,来让犯罪举动浪漫化,也即合理化。
《同意》和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一样,揭示出某些人把文学当作巧言令色工具的卑鄙行径,以自由为标榜肆意践踏道德底线,并以艺术的神圣逃脱世人责难。瓦内莎·斯普林格拉以亲身经历反思了“同意”背后的权力不平等与暴力,以个人之力推动了法国社会对待恋童问题的态度转向,让我们为她鼓掌。(推荐人:把噗)
《日复一日》
作者:[匈]特雷齐娅·莫拉
译者:贾苳
出版社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出品方:新民说
出版年:2023-3
小说的主人公亚伯·内马有一种神秘又迷人的气质:十年前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前南斯拉夫,流亡来到一个异国他乡的城市,他在陌生人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。许多人为他着迷,为这个彻夜磨练十门语言的黑衣沉静年轻男子所倾倒。他成功做到了完美地说十种语言,而且完全没有任何口音,但他仍然是孤立的,他对周围的一切和每个人都出奇地冷漠,他接受人们对他的照顾,但又不依恋任何人。除了他的老同学,在战争中被宣布死亡的伊利亚斯......
该书是毕希纳文学奖获奖作家特雷齐娅·莫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,获得2005年莱比锡图书奖。作者散文诗般的语言非常引人入胜,且令人难忘。这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,讲述了那些背井离乡、没有身份的人,他们的根和语言被剥夺了,被迫在一个新语言环境中重新塑造自我,甚至重新塑造人性。(推荐人:Lithium)
《客乡》
作者:[德]燕妮·埃彭贝克
译者:李斯本
出版社:北京日报出版社
出品方:理想国
出版年:2023-1
“由于岁月漫长而世界古老,许多人可以伫立在同一个地方,一个接一个地。”《客乡》书中的这句题辞,是对本书内容最好的概括。《客乡》是当代德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燕妮·埃彭贝克代表作首度引进。此书把一段德国的真实历史溶进了一幢虚构的湖边别墅——别墅即是此书的主角,不同时代、不同身份的居住者带着各自的秘密逐一入住,唯一不曾离开的是其中“园丁”这一无名无姓却“村子里每一个人都认识他”的角色。
十一段交错的故事如同时间拼图,通过园丁这个隐喻性的角色与这片土地联结,他们无论是否心属于此,终归只是做客于斯。你能在书中读到时间的流逝,历史的车轮轰轰碾过,土地和时间是永恒的主角,来来去去的别墅主人们,更是这个国家民众生活的缩影,人的悲欢离合、命运跌宕只是宏大历史的小小注脚。20世纪德国动荡的历史进程,在一个个激情、伤痛、遗憾与和解的故事中变得具象。这些人生碎片构成一幅镶嵌画,过去与未来坍缩其中,而故事真正的讲述者是时间,“永恒的生命,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”。(推荐人:仿生斯派克)
2023
本月书单推荐人
渡水崖
梦里写小说,睁眼埋书桌
把噗
Festina Lente
Lithium
读书编辑,星期天人类学家
仿生斯派克
读书编辑,梦想成为一名 AI
标签: